长沙软件学院产教融合实践与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下载指南

产教深度融合的“长软模式”

长沙软件学院以“数字湖南”战略为引领,立足区域产业需求,构建了“教育链—人才链—产业链”三链耦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。通过“五金建设攻坚年”行动(金专、金课、金师、金地、金教材),学院联合科大讯飞、湖南省通信产业服务公司等头部企业,形成“教学场景即生产场景、实训标准即技术标准”的产教共同体模式。其路径以新质生产力跃迁为内核,以AI技术赋能为主线,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数智化育人样本。

核心功能解析:四大创新引擎驱动数智人才培养

一、五金体系筑基:重构产教全链条培养范式

以企业技术标准为标尺,建立“教学-实训-评价”动态优化机制:

  • 金专建设:大数据技术、AI工程等专业课程体系与工业互联网、智能硬件等产业方向深度匹配
  • 金课开发:科大讯飞联合开发AI实训项目库,将智能排程、多工厂协同等真实场景融入课堂
  • 金地共建:智慧天园云展厅、工业互联网实训基地提供沉浸式技术体验
  • 动态评估:引入岗位胜任力模型,建立实习效果三维评价体系(需求匹配度、技能转化率、就业留存率)
  • 二、三共机制创新:打造校企协同育人闭环

    首创“共定规格、共建体系、共研项目”的深度合作机制:

  • 人才共育:校企联合制定数据标注、智能硬件开发等岗位能力矩阵
  • 课程共生:开发《智能制造融合DeepSeek服务》等前沿课程,实现“岗课赛证”四维融通
  • 项目共创:联合攻关新一代智能技术研发、实训设备参数标准化等课题
  • 典型案例:与湖南省通服共建产业学院,实现学生从数据标注实习到AI工程师的进阶培养

    三、AI实训生态:构建虚实融合的智慧学习空间

    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技术,形成“云-端-场”三维实训体系:

  • 云上资源池:集成智能配送无人机仿真、铸造工艺模拟等200+虚拟项目
  • 终端技能树:开发ROS机器人导航、BIP平台操作等15类岗位技能认证模块
  • 场景化工坊:设立智能物流AR实验室、工业互联网安全攻防靶场等特色空间
  • 学生可通过“家校实验室”云平台完成远程实操作业,实现学习数据全流程追溯

    四、新质生产力适配:动态响应产业跃迁需求

    基于生产力发展四阶段理论,建立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:

  • 需求感知层:定期采集1650产业体系、465产业集群技术需求
  • 能力重构层:推出AI微证书制度,每年更新30%课程内容
  • 服务反哺层:组建师生技术突击队,承接中小企业“智改数转”项目
  • 典型案例:参与用友BIP平台AI+供应链优化项目,累计孵化23项专利

    独特优势:六维竞争力领跑职教赛道

    优势一:双向奔赴的“校企命运共同体”

    长沙软件学院产教融合实践与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

    突破传统“校热企冷”困局,形成资源双向投入机制:

  • 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,科大讯飞派驻技术总监担任产业教授
  • 学院为企业提供定制化“订单班”,人才留湘率达78%
  • 对比同类院校单向资源输入模式,真正实现风险共担、成果共享

    优势二:新质生产力导向的动态进化体系

    以生产力跃迁理论为指导,建立四大响应机制:

    1. 技术雷达:每月发布《数智产业技术趋势白皮书》

    2. 课程熔断:淘汰滞后技术课程(如传统PHP开发)

    3. 能力再造:开设区块链、AI智能体开发等前沿方向

    4. 生态链接: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技术中台

    优势三:区域服务闭环的“造血式”培养

    独创“培养-服务-反哺”循环模型:

  • 初级输出:数据标注员、智能硬件测试员等基础岗位
  • 进阶服务:师生团队参与智慧城市、智能制造示范项目
  • 价值反哺:企业捐赠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,形成良性互动
  • 相较传统实训基地的消耗性投入,实现教育投入的增值回报

    下载指引与适用场景

    本培养体系完整方案可通过学院官网或CCF长沙分会平台获取,包含:

    1. 《产教融合实施指南(2025版)》

    2. 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包(含12个智能制造场景)

    3. 校企合作标准协议模板

    适用对象:

  • 高职院校:重点参考“三共机制”与数据标注人才培养路径
  • 本科院校:借鉴“新工科2S2I核心素养”培养模式
  • 企业HR:获取岗位能力标准与联合培养方案